清代宮廷對佛像的制作更是不遺余力,康熙、乾隆兩朝國力強盛,尊崇佛教,宮廷造像不僅材質(zhì)優(yōu)良,工藝還細膩,盡顯風(fēng)范。這些明清宮廷造像,大多外表鎏金,工藝,氣勢恢宏,動感十足,在撫慰人心的同時,彰顯出尊崇之美,化作廣受關(guān)注的立收藏品類,各大拍賣公司紛紛將其列為拍品,推出專場拍賣,引得藏家們趨之若鶩。
佛像價格的差異受諸多因素左右,其中年代是關(guān)鍵要素之一。明代早期,尤其是永樂、宣德年間的佛像,因年代久遠、存世,加之當時國力強盛,對佛像制作不計成本,使得這些佛像工藝達到了的境界,故而價格居高不下,往往能拍出數(shù)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天價。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佛像,同樣由于處于盛世,宮廷造像工藝、品質(zhì),價格也頗為可觀。
明清佛像制作工藝,集鑄造、雕刻、鎏金等多種技藝于一體,從工藝細節(jié)處可探尋真?zhèn)畏鹣竦牟町悺?br />
明代佛像鑄造工藝高超,采用失蠟法或翻砂法,胎體厚重堅實,銅質(zhì)精良,多為青銅或紅銅材質(zhì),質(zhì)感強烈。佛像表面打磨光滑細膩,線條流暢清晰,無論是面部五官、服飾紋理還是手勢姿態(tài),都雕琢得到位,栩栩如生,充分展現(xiàn)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尤其是永宣時期的佛像,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鎏金層厚實且均勻,歷經(jīng)歲月仍金光熠熠,光彩奪目。雕刻工藝細致入微,佛像的發(fā)絲、指甲、瓔珞等細節(jié)都刻畫得絲絲入扣,立體感十足。衣紋的處理更是一絕,采用寫實手法,褶皺自然流暢,仿佛真實衣物的質(zhì)感,給人以靈動飄逸之感。
在鑒別明清佛像時,可借鑒中醫(yī) “望聞問切” 之法,多維度洞察佛像真?zhèn)巍?br />
“望” 即仔細觀察佛像的外貌。先遠觀整體造型,感受其氣韻與風(fēng)格,真品佛像比例協(xié)調(diào)、姿態(tài)優(yōu)美、神韻自然,仿品往往體態(tài)生硬、比例失調(diào)。再近查細節(jié),留意佛像的面相,明代佛像面相豐潤、神情莊重柔和,清代佛像臉型方圓、五官傳神;查看服飾紋理,明代衣著輕薄貼身、衣褶流暢,清代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審視臺座樣式,明代多為束腰式仰覆蓮座、蓮瓣寬肥圓潤,清代蓮座底沿外撇、蓮瓣扁平規(guī)整。同時,借助放大鏡觀察佛像的雕刻工藝,真品線條細膩、打磨光滑,仿品則可能線條粗糙、刀痕明顯。
真品為一尊明代永樂時期的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通高約 30 厘米。面相豐滿圓潤,額頭寬闊,眉毛細長如彎月,雙目微閉下視,神情慈悲祥和;鼻梁高挺筆直,薄唇嘴角上揚,略帶微笑;雙耳下垂至肩,耳垂厚實圓潤。身材比例勻稱,身著袒右肩式袈裟,衣紋輕薄貼身,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下垂,褶皺轉(zhuǎn)折細膩逼真,透過袈裟似能感知肌膚起伏;腰間束帶,帶結(jié);雙手結(jié)禪定印,手指修長柔美,關(guān)節(jié)靈動自然。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蓮瓣寬大肥厚,一周對稱分布,共三層,上層蓮瓣較短,中層蓮瓣長且飽滿,下層蓮瓣稍短,瓣尖微微上卷,皆飾有精美的卷草紋;底沿外卷,飾一周連珠紋,工藝。整尊佛像鎏金厚實均勻,色澤黃中泛紅,熠熠生輝,金水保存完好,僅在佛像前胸、膝蓋等常被觸摸處,有輕微磨損,露出銅胎氧化后的黑地子,自然古樸。
價格波動受市場供需、經(jīng)濟形勢、藏家喜好等諸多因素影響,難以預(yù)測。當市場上某一類型佛像受追捧時,價格可能迅速攀升,一旦熱潮退去,價格又會大幅回落。近年來,隨著佛像收藏漸熱,部分佛像價格飆升,但經(jīng)濟下行壓力增大時,佛像市場也會隨之遇冷,價格波動明顯。
政策法規(guī)日益嚴格,對佛像收藏的規(guī)范力度不斷加強。許多古代佛像屬于文物范疇,受國家法律保護,非法買賣、走私文物將面臨法律制裁。尤其是出土佛像,若來源不明,極有可能涉及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