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漢傳佛像通常用青銅,藏傳佛像通常用紅銅;清代漢傳、藏傳佛像才有用黃銅鍛造的,但乾隆期間漢傳佛像也有用紅銅鍛造的。因而,明代款式的佛像只需顯露哪怕是米粒巨細的黃銅色,就必是新仿佛像無疑。
明清佛像在造型風格上各具特色,蘊含著鮮明的時代印記,為鑒定提供了關鍵線索。
明代佛像整體風格莊嚴肅穆,又不失靈動飄逸。面相多豐滿圓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寬闊,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柔和,展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氣質。身材比例適中,較為勻稱協(xié)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暢,仿佛能隨風飄動,凸顯出造像的動感與韻律。菩薩像更是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 S 型,盡顯溫婉婀娜之態(tài);瓔珞、佩飾精密繁復,雕琢細致入微,彰顯出華麗尊貴。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典型特征。臺座方面,多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分布,蓮瓣圓潤,底沿外卷,邊緣常飾有連珠紋一周,時代特色。
清代佛像在繼承明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風格更為多樣,趨于世俗化與程式化。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雙眼傳神,面部表情豐富生動,更貼近百姓的審美情趣。身體比例協(xié)調,造型優(yōu)美,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仿若隨風舞動,增添了造像的生動性。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得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展現(xiàn)出的工藝。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guī)整,蓮瓣扁平,一般只圍大半,時代特征顯著。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是清乾隆造像的典型特點。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制作較粗率,與明代寶冠形成鮮明對比。
清代佛像材質以黃銅居多,黃銅質地相對較硬,光澤澄黃。清代佛像同樣注重包漿的形成,自然包漿顏色深沉,富有層次感,與佛像的造型、工藝相得益彰。贗品的黃銅材質往往色澤過于鮮亮,缺乏歲月沉淀的韻味,且包漿浮躁,多是通過化學藥劑腐蝕、烘烤等手段速成,與真品包漿有天壤之別。在一些大型佛像或宮廷造像中,還會使用金、銀等貴金屬,或是在佛像表面鑲嵌寶石、珍珠等,真品所選用的材質品質,工藝,而贗品則往往材質低劣,鑲嵌粗糙,破綻百出。
在鑒別明清佛像時,可借鑒中醫(yī) “望聞問切” 之法,多維度洞察佛像真?zhèn)巍?br />
“望” 即仔細觀察佛像的外貌。先遠觀整體造型,感受其氣韻與風格,真品佛像比例協(xié)調、姿態(tài)優(yōu)美、神韻自然,仿品往往體態(tài)生硬、比例失調。再近查細節(jié),留意佛像的面相,明代佛像面相豐潤、神情莊重柔和,清代佛像臉型方圓、五官傳神;查看服飾紋理,明代衣著輕薄貼身、衣褶流暢,清代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審視臺座樣式,明代多為束腰式仰覆蓮座、蓮瓣寬肥圓潤,清代蓮座底沿外撇、蓮瓣扁平規(guī)整。同時,借助放大鏡觀察佛像的雕刻工藝,真品線條細膩、打磨光滑,仿品則可能線條粗糙、刀痕明顯。
“問” 著重探尋佛像來源。盡可能向賣家、藏家或相關人士打聽佛像的傳承脈絡,諸如出自何方、流傳經(jīng)過哪些藏家之手、有無出土或修復記錄等。若佛像有詳實、可追溯的來源,且傳承有序,其可信度便會大增;反之,若賣家對來源含糊其辭、無法提供確切信息,便需提高警惕。同時,查閱相關資料、比對拍賣記錄及博物館館藏,也能輔助判斷佛像的年代與風格特征。
“切” 則是觸摸感受與掂量重量。用手輕輕觸摸佛像表面,真品歷經(jīng)歲月打磨,質感溫潤細膩,仿品因做舊處理,手感往往干澀粗糙,或有不自然的顆粒感。掂量佛像重量,古代佛像銅質密實、胎體厚重,上手有沉甸甸之感,現(xiàn)代仿品為節(jié)省成本,材質輕薄,重量明顯偏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