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不但成為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之一,在一些小型墓內(nèi)也常有發(fā)現(xiàn)。當(dāng)然,王公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紋飾精美的大尺寸銅鏡,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銅鏡尺寸較小,紋飾屬于普通常見的品種。
1959年,在日本福岡縣飯冢市立巖堀田的甕棺墓出土了一面漢鏡,其銘文與西漢時期的銘文鏡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樂毋事,常得,美人會,芋瑟侍,賈市程,萬物平,老復(fù)丁,死復(fù)生,醉不知,酲旦星(醒)」。另外,1978年11月,在席巴爾甘(Sibrkand)貴霜早期三號墓中,也出土了銘文基本相同的漢代銅鏡,這是漢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又一證據(jù)。
此鏡為圓鈕,連珠紋鈕座,兩周凸弦紋帶和素平緣之間是兩周銘文帶,內(nèi)圈的銘文為:「內(nèi)請(清)質(zhì)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楊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4字,外圈銘文為:「潔精白而事君,怨污歡之弇明,彼玄錫之流澤,恐疏遠(yuǎn)而日忘,懷糜美之窮暟,外承歡之可說(悅),慕窈窕之靈景(影),愿永思而毋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