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青銅器的分類:
1、 食器:鼎、鬲、簋、敦、豆等。
2、酒器:爵、角、尊、觥、方彝、卣、瓿、壺、瓶、缶。
3、 水器:盤、鑒、盂、盆、匜。
4、度量衡器:釜、升、量、衡、尺、權。
5、樂器:鐃、鉦、錞于、鐘、鐸、鈴、鼓。
6、兵器:戈、矛、鈹、戟、鉞、刀、劍、弩、鏃、盔。
7、工具:斧、錛、鑿、削、鏟、鐮、镢。
8、車馬器:轄、軛、軸飾、輿飾、轂飾、衡飾、鑾。
鏨花是一種用鋼鏨在銅板上雕刻花紋的技術。古代青銅器上多有紋飾,有的還有銘文,對于破殘青銅器的缺塊補配僅僅鑲上花面銅板還不理想,還應該雕刻出同原件風格統(tǒng)一的紋飾、銘文,這就要鏨花。鏨花工藝除了要掌握雕刻技術外,重要的是要熟悉和掌握古代各個不同時期銅器紋飾的風格,同時還會根據花紋的深淺、寬窄、變化形式,自己打制各種直刃、彎刃、鏟、溝、平、踩、挑、抹、眼等鋼鏨。兩只手,一把錘,加上幾根鋼鏨要刻出多種多樣的流暢的花紋,這是一門技術。
鏨花的過程是:先在素面銅板的補塊上,根據原來的紋樣將需要補雕的花紋延續(xù)描繪出來,然后用鏨花膠將要鏨花的補塊或成件在膠板_上粘結實;如果是瓶、壺等中空器物鏨花就可以在器內灌滿膠。等膠冷卻變硬就可以用鏨子鏨刻紋飾了。紋飾雕刻后棱角、邊沿都較鋒利,磨光,后用磨炭蹭圓滑。完成后加熱,取出鏨花膠,一個青銅器的補塊就完成了。
作銹一般在銅器表面底層的光滑層,在傳統(tǒng)修復技術上習慣稱地子,在它的上面為銹塊。青銅器的表面修飾,是從作地子開始,而后一層層往外做銹塊。
銅器的地子實際上是銅器經過埋藏或受到環(huán)境氣體侵蝕而形成的緊密地附著在銅質表面的腐蝕膜。青銅器的地子有黑漆古地、綠漆古地、灰漆古地、黃漆古地、棗皮紅地、浸地、翻銅地等等。古代銅器經過使用收藏,有摸有擦,因而,銅器的地子、花紋色調柔和。在做地子時,對于新配的補塊,要用腐蝕材料腐蝕成舊色,然后用粘合劑及各種礦物顏料涂抹在表面,干后再用粗布擦,使其形成同原件地子一樣的顏色及質感。地子如果用瓷漆來做更好,然后再用抹、刷、描、畫、拓、噴、點、磨、蹭等辦法,粘合劑和礦物顏料來做成銹塊,直到與原件協(xié)調-致為止,至此一件青銅器的修復工作才算完成。
中國古代青銅器是幾千年前的歷史遺物,經過地下理藏,遭到自然界的腐蝕破壞,出土的銅器往往是破碎和殘缺不全的。因而大多數的青銅器都經過番修復工作,以利于它們的長期保存,更好發(fā)揮它們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一個完整的文物修復過程本身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器物的時代特點、造型藝術、鑄造工藝,成為近代鑄造工藝的重要借鑒,因而修復工作是項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
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不論是拼接碎片,還是鏨刻花紋、銘文,不論是做各色漆皮地子,還是噴、點銹蝕,不論是鎏金, 還是金銀錯,都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傳統(tǒng)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