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當今世界,地球人認知度高的寶石是什么?很多人反應一定是鉆石。的確,鉆石當之無愧是今天的“寶石”。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座鉆石礦其實直到1871年才被發(fā)現(xiàn)。換句話說,人類真正有規(guī)模地開采加工鉆石的歷史,滿打滿算也不過區(qū)區(qū)三。那么,追溯人類的珠寶史,在鉆石之前,地球人認知度高的寶石又是什么呢?
這回恐怕就未必所有人能夠準確回答出來了,答案是瑪瑙。
漢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文獻,多有周邊鄰國呈貢寶物的詳細記載。其中,常見的除了有玳瑁、珍珠、龍涎香、降真香、迦南香這些珍奇外,另一種出現(xiàn)頻率多的寶物就是瑪瑙了。
《圣經(jīng)》中關于瑪瑙又有些什么說法呢?讀過《圣經(jīng)》的人都知道有個圣城叫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城墻,就是大家熟知的哭墻,是朝圣者必去的地方。根據(jù)圣經(jīng)《啟示錄》記載,耶路撒冷城墻的基座用了十二種寶石修砌,其中一種寶石就是紅瑪瑙。而在舊約《出埃及記》中,瑪瑙被視為是“火之石”,也有關于主將瑪瑙贈予摩西和佩倫佩戴的描述。
瑪瑙的化學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多數(shù)瑪瑙都是由于火山噴發(fā)形成的,所以它們往往散落在地球表面。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學會挖地三尺開礦掘?qū)?,古人在大地上勞作,打魚撈蝦種稻放牧,一不小心就能在地上撿到一塊瑪瑙。人類的原始審美取向,喜歡色彩艷麗的東西,東西方皆然,而瑪瑙恰恰就是世界上顏色豐富艷麗的寶石。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古人偶然在河邊撿到一塊瑪瑙,一看這玩意妖艷無比,簡單磨一磨就燦爛如花,亮瞎一大片,于是或獻之于部落,或私自留下佩戴于身,視為寶物。而瑪瑙又剛好是全世界分布廣泛的寶石,世界各大洲幾乎都有豐富的瑪瑙礦藏。所以古人撿到瑪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高概率事件。可以說,瑪瑙能成為全人類早普遍認知的寶石,簡直就是上帝的安排。
現(xiàn)在市面上的玉器也在不斷地增加,但這對于消費者來說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比如說很多新手消費者,他們不懂得怎樣去分辨玉器的真假,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辨別,這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有一定風險的。然而當我們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應該怎樣去處理呢?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種鑒別真假玉器的方法,希望能夠?qū)Υ蠹矣幸欢ǖ膸椭?br />
1:清白玉留皮雕福壽紋擺件,尺寸:10.5厘米,估價:RMB 300,000 ,成交價: RMB 649,600
文物鑒定作為文物學的核心架構(gòu),對文物收藏與文物保護等工作的開展起到直接影響?;诳茖W技術的全面普及化,文物鑒定工作也嘗試融入高科技技術手段,用以提升文物鑒定的可信度、公信力以及準確性?,F(xiàn)代科技可有效打破傳統(tǒng)鑒定限制,依據(jù)科學且合理的鑒定原則,結(jié)合客觀、全面分析的層面,文物鑒定結(jié)果的真實性。本文將針對文物藝術品科技檢測技術的應用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
科技檢測技術在文物藝術品鑒定中的應用現(xiàn)狀
光探傷成像系統(tǒng):可以利用
光穿透(不同材質(zhì)、部位、厚度)器物時因透過x光強度不同所形成的灰度差而成像。該方法幾乎適用任何質(zhì)地的文物或藝術品,屬無損分析鑒定。對青銅器、古陶瓷、書畫(壁畫、油畫)可做分析鑒定。如對青銅器(X光片)可做鑄造結(jié)構(gòu)、(模糊或銹層下的)紋飾、銘文、修補痕跡做分析,對造假特征易辨識,易做出真?zhèn)闻卸?。對古陶瓷和書畫亦如此,尤其對古陶瓷的修補、模糊圖案紋飾;書畫的繪畫特征、模糊或隱藏圖案的揭示均有重要作用。
熱釋光光釋光年代測量儀:可以用于對古代陶器、瓷器(三彩器)的年代測定或真?zhèn)舞b別。陶瓷器中一般含有石英、長石、方解石等礦物顆粒。陶瓷器后一次高溫受熱(如燒造)時,上述礦物中高能級中的電子向低能級躍遷并產(chǎn)生釋光而清零。之后,在宇宙射線和埋藏土壤中放射性元素射線的不斷輻照下,陶瓷器接收總吸收劑量,大量電子重新躍遷到高能級。測定陶瓷樣品時,用人工(高溫)加熱或光激發(fā),使電子重新從高能級躍遷產(chǎn)生光釋光,測量光釋光強度獲知陶瓷器的總吸收劑量,而對特定年代和埋藏環(huán)境的陶瓷器,其年吸收劑量率為常數(shù)。于是,陶瓷器的
元代時期的玉器在制作工藝上延續(xù)著前朝工匠的技藝水準,吸收和繼承了宋、金的鏤雕技藝,同時將玉器的浮雕琢磨技法發(fā)揚光大,關鍵是在側(cè)面雕琢的工藝技能也被運用得出神入化。在玉器的圖案紋飾中,延續(xù)著游牧民族喜愛的花鳥山水紋飾,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螭虎、海獸等,制作精美,時代特色。元代社會各延續(xù)唐宋的收藏習俗,特別是玉器的收藏,這一點可從元代畫家朱德潤編輯的《古玉圖》玉器圖錄中窺見其盛況。在考古的歷史發(fā)掘中,通過山西大同馮道真,安徽安慶范文虎,江蘇吳縣呂師孟和蘇州張士誠父母墓等墓葬出土的元代玉器可以見其一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及各省市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元代的傳世玉器,有一部分玉器制作水平頗高,足以反映元代制玉藝之發(fā)達。
元代 白玉凌霄花崁飾 北京師范大學出土
俗語說:唐有蹲龍,元有坐龍。元代“身有鋼紋”之“五爪龍”,與唐代的龍紋類似。這一個時期的龍呈坐姿,突眼蛇身、尖嘴,表情兇悍,挺胸翹尾,坐于蓮花臺上。
我們從這件“龍紋”鑲嵌件中可以窺見遼、金、元各朝代的玉雕特征。
元早期 青玉蓮花托坐龍 故宮博物院藏
此龍龍頭像馬,可是馬蹄卻是“五爪”。馬身修長轉(zhuǎn)折似龍。
所以,后人將這個“四不像”的時期玉器特點確定就出自遼、金、元時代,制造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玉雕野獸,這也是他們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
元朝時期也有許多魚形圓雕玉器,元朝喜歡雕琢寬體的鱖魚。
元代 玉鱖魚
周身網(wǎng)狀紋、撅嘴翹尾,與遼代時期的魚形狀相近(遼代也雕有許多寬體鱖魚的造型,估計這樣的紋飾應該出自一個玉器作坊之手)。
元代 玉魚形飾 江蘇無錫大浮鄉(xiāng)錢裕墓出土
角獸的造型兇猛,帶有羽,張口,突眼,蹲坐,姿態(tài)威武。
元代 白玉角獸 西安北郊六村堡出土
元代大的玉器是“瀆山大玉?!?,不僅器形碩大,而且琢工和紋飾也相當精美。
可以說是元朝玉器雕琢的代表之作。(器高70,口徑135至182公分,大周長493,膛深55公分)
瀆山大玉海 北京團城
元代因為也是游牧民族,對飛禽走獸的描繪也是多姿多彩,那些展翅欲飛的玉雁,姿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
元代 白玉大雁 西安南郊東何家村出土
整體的帶鉤造型昨天文章已經(jīng)介紹過了,元代的玉帶鉤與唐宋形式是一樣的,但是雕工較粗,玉質(zhì)也不是很好,具體區(qū)別看看昨天的文字。
元代 白玉蒼龍教子玉帶鉤 西安小寨出土
龍耳活環(huán)尊,也是元代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
器物高大,琢工精美,紋飾細膩。(高22.9公分)
元代 青玉龍紋雙耳活環(huán)樽 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