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禮制
商代玉器分化出祭祀用玉(璧、琮)與佩飾用玉(環(huán)、璜),紋飾多見神獸圖案,和田玉成為王室材質(zhì)。西周周公制禮作樂,玉組佩成為身份標識,《周禮》確立"六器"禮制體系,玉器被賦予"德"的哲學(xué)內(nèi)涵。
大型玉琮、神人紋玉器因象征原始信仰備受推崇。2024年西泠春拍中,一件良渚文化九節(jié)玉琮(高23.7cm)以800萬-1600萬元估價上拍,其端方、安思遠等名家遞藏史及1923年出版著錄顯著提升溢價。
紅山文化玉豬龍持續(xù)成交,2025年紐約佳士得一件紅山玉豬龍以45.7萬元人民幣落槌,印證新石器時代神玉題材的硬通貨屬性。
年代選擇
史前玉器:選擇考古發(fā)掘關(guān)聯(lián)品(紅山、良渚系列)
戰(zhàn)漢玉器:關(guān)注工藝期的鏤雕件(如"長樂"璧)
數(shù)據(jù)表明:2023-2025年億元級拍品中,?商周高古玉與清代宮廷玉占比超75%?;同時,?20-50萬元價位段的明清小品玉器?因流通性好,成交率增幅達15%,成為新興藏家入市。
新石器時代萌芽
中國玉文化可追溯至9000年前,早期玉器多為實用工具(如玉斧、玉鏟),紅山文化出土的"C形玉龍"被譽為"中華玉龍",標志著玉器脫離石器向禮器演變。河姆渡、良渚等遺址的玉琮、玉璧已具備宗教祭祀功能,形成"以玉通神"的原始信仰。
明代玉牌、清代仿古玉卮因刀法靈動受市場青睞。2023年中貿(mào)圣佳秋拍中,一件明代灰玉雕龍鳳卮以120萬-150萬元估價上拍,融合商周青銅器元素與明清寫實風(fēng)格;同年文津閣拍賣中,明代提油螭龍璧因人工沁色技藝特成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