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元代的純紅釉還處在創(chuàng)燒階段,那么明代的紅釉器就已紅完全成熟了。特別是永樂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成功的鮮紅釉,色調(diào),釉厚如脂,《景德鎮(zhèn)陶錄》稱“永樂鮮紅貴”絕非過譽之詞。宣德紅釉比永樂鮮紅,它雖沒有永樂紅釉鮮明溫潤,但紅中稍帶黯黑,紅而不鮮,更顯得靜穆和凝重。又由于釉色中閃耀出如紅寶石一樣的光澤,耀眼奪目,所以又稱為“寶石紅”(圖四六),《景德鎮(zhèn)陶錄》因此有“宣窯”以“鮮紅為寶”之說。
自明代宣德以后,由于銅在高溫下燒造工藝標(biāo)準(zhǔn)難于掌握,所以逐漸失傳,終明一代再沒有得到恢復(fù)。紅釉瓷器是祭祀先、天地的重要祭器,如《大明會典》“器用”一章中敘及祭祀用器時曾提到:“洪武元年,多以金造……,二年祭器皆用瓷……。嘉靖九年,朝廷規(guī)定四郊各陵瓷,圓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這是以青、黃、紅、白四色象征天、地、日、月,因此缺少其中任何一色,祭祀將無法進行。而此時鮮紅的高溫銅紅器已不能燒造,所以,嘉靖時期只好改用“礬紅”代替,文獻上也曾記載說:“鮮紅土,未詳出何地,燒煉做紅器,正、嘉間斷絕,故嘉靖二十六年,因上取鮮紅器,制難成,御史徐紳疏請以礬紅代?!钡\紅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釉上低溫紅彩,釉面無論光澤明亮的程度,還是滋潤柔和的感覺,都不如銅紅的效果,而且礬紅彩的釉面極容易剝落,所以價值遠不如銅紅器那樣高。它可取的是在燒造上比較穩(wěn)定,容易控制,成品率高,其中如“棗皮紅”乃是嘉靖紅釉的一個品種,它風(fēng)格別具,自嘉靖以后明清兩代都曾大量燒制。
清代是我國陶瓷的黃金時代,此時各種顏色釉已是品種繁多,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甚至同一種釉色也能燒出不同的色調(diào),如藍釉有天藍、灑藍、霽監(jiān)之分,青釉有粉青、豆青、東青之別。此外,還有集各種色釉于一器、變化莫測的“窯變”花釉,以及鱔魚青、鱔魚黃、蟹甲青、蛇皮綠、茶葉末等鐵質(zhì)結(jié)晶釉。康熙年間還恢復(fù)了失傳二百多年的高溫銅紅釉,而且名品迭出,如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等,不勝枚舉,充分體現(xiàn)了此時景德鎮(zhèn)窯工們對各種金屬氧化物呈色規(guī)律的熟練掌握和高超的制瓷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