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藏家轉(zhuǎn)向東方美學
國際拍賣行佳士得、蘇富比近年增設(shè)“中國瓷器及工藝”專場,歐洲舊藏、日本秘藏茶器等來源清晰的瓷器備受追捧。2022年紐約拍場一件元青花魚藻紋大罐以1.8億美元成交,創(chuàng)亞洲藝術(shù)品紀錄。
細分市場崛起
除傳統(tǒng)官窯外,宋代單色釉、明代民窯、清代外銷瓷等品類熱度攀升。2021年一件南宋龍泉窯粉青釉紙槌瓶以4800萬港元刷新民窯瓷器紀錄。
文化傳承的載體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代表中國瓷器美學,釉色開片蘊含道家哲學;元青花的伊斯蘭鈷料與漢地畫工,則是絲路文明的見證。
性決定溢價空間
全球存世的汝窯瓷器不足百件,每次現(xiàn)身必引激烈競投。2017年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2.94億港元成交,每克價格超黃金2000倍。
器型與紋飾比對
器型:歷代瓷器器型有嚴格規(guī)范。如明永樂青花梅瓶肩部豐滿,清乾隆梅瓶則線條修長。
紋飾:紋飾風格反映時代審美。元代青花紋飾豪放,明代成化斗彩則細膩。
款識與工藝特征
款識:官窯瓷器底款多為帝王年號,字體、布局有特定規(guī)律。如康熙“大清康熙年制”款為楷書,雍正款則多為篆書。
工藝:不同時期工藝特征鮮明。如宋代汝窯采用“裹足支燒”,底部留有細小支釘痕;清代琺瑯彩則采用多層填彩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