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常有富貴人買古書畫但不知真?zhèn)?,商人借此賣給他假物,假物賣真價當然可賺大錢。買者請人鑒定,商人如果串通給他鑒定的人,把假說真,這是騙局一類,可以不談,難在公正的鑒定家,如果指出是偽物,買者"退貨"常常引鑒者的判斷為證,這便與那個商人結了仇。曾有流氓掮客,聲稱找鑒定尋釁,所以多數(shù)鑒定者省得麻煩,便敷衍了事。從商人方面講,舊社會的商人如買了假貨,會遭到經(jīng)理的責備甚至解雇,一般通情達理的顧客,也不隨便閑評商店中的藏品。這種情況相通于文物單位,如果某個單位"掌眼"的是個集體,評論起來,顧忌不多;如果只有少數(shù)鑒家,極易傷及威信和尊嚴,弄成不愉快。
《大唐三藏圣教序》 褚遂良 楷書 局部
著錄對于鑒別,雖是間接而不是直接的,然而,仍然起信任作用,而且對加強書畫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威力,它足以引人入勝或者到迷信的地步。
別字:歷來把寫別字的問題看得很嚴重,書畫作者等都不至于有此等錯誤,如書畫上或題跋上,尤其是書畫上的題款等等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都被認為是作偽者所露出的馬腳。
印章作為鑒定書畫的一個主要方面,是重視的,因為對于中國書畫來說,大多都是有印的。如果一幅標明清中期作品上的印章與已知的確為真跡上的印章完全一致,其他方面又無疑問,基本上就可以斷定為真跡。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臨摹復制的印章多少都會與原印有所不同,印章是極難仿制得與原印一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