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fā)展繁榮的時期。景德鎮(zhèn)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制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zhì)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jié),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清朝光緒的御用香爐是由玉來做,非常薄,用手電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zhì)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像,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zhì)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后到配殿上香。臥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臥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zhì)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xù)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后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shù)品了。于是,年代久遠、質(zhì)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銅香爐,價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養(yǎng)的意義了。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與本土文化發(fā)生關(guān)系,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后佛學又與玄學趨于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并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明代宣德皇帝(朱棣之孫)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羅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nèi)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shè)計和監(jiān)制香爐。為香爐的質(zhì)量,呂震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稟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意識,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shù)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并加入金銀等貴金屬。于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jīng)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jīng)過的努力,宣德三年,銅香爐終于制作成功。
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后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只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這些香爐,把其絕大部分陳設(shè)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fā)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guī)模香火旺盛的廟宇。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jīng)過數(shù)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于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zhì)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jīng)四煉,而宣德爐要經(jīng)十二煉,因此爐質(zhì)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爐金光閃閃,能夠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
不同時期的宣德爐在精度和質(zhì)量上都有不同側(cè)。明爐重韻味,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shè)計,都耐人尋味。明末清初的爐有拙樸的厚重感。雍正時期的爐線條柔和,而乾隆時的精爐工藝水平達到歷史高點。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爐底款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當時有“省一德”之稱,經(jīng)多方查證,也有不省一橫的。
真品鑄工質(zhì)量平均,鑄工相當精。偽品鑄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鑄工粗糙。造型以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鑄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徑8-12厘米的爐常見,屬于小號;徑15厘米左右的爐是中號,數(shù)量比小號少,但價值比小號高;而徑大于20厘米的爐是大號,工藝精者稀見,價值也很高。在同樣尺寸的情況下,爐越重價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爐,徑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達7斤,是該尺寸銅爐中的超重量級選手,價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數(shù)倍。
仿品鑒別
1、當代仿。宣德三年宮廷封爐不鑄之后,當時的監(jiān)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由于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jīng)用完而不復出,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雖做工與以般極盡。形態(tài)更為多變,但銅質(zhì)終于不及。同時底款有了變化。字數(shù)增多,為“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工部官吳邦佐造”和“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jiān)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2、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間,朝野亦需用銅香爐,因宣德爐已經(jīng)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爐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變化。此時爐的特色是銅色泛黃,器身鑄有伊斯蘭文。明代中期伊斯蘭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蘭教,所以當時制作的工藝品如銅器、瓷器、景泰藍及許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蘭文(回文)的出現(xiàn),至明末鑄造的宣德爐上亦沿此風,并且楷書、篆書并用。
3、明末和清初仿造。該時的工藝美術(shù)器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所以宣德爐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蠟鑄造法,但在造型上與明代相比,惟顯靈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紅、橙黃等??钍缴铣朔麓竺餍驴钪?,還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
4、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zhì)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