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個群里,藏友“不聞山人”發(fā)了一件紅山太陽神的局部圖片。不聞山人是一個的珠子大玩家,在收藏界被譽為“古珠王”,享有非常高的聲譽和影響力。這樣的高水平藏友能夠進入紅山收藏,我很欣慰。我和他聊了一會,他說因為珠子多沒有工藝,一般都是靠皮殼來判斷新老和年代的。這件太陽神,他僅僅看皮殼就可以認定是真品。
我想不聞山人也不僅僅只是依靠皮殼去看這件兒太陽神的,因為他是玩兒珠子的大行家,對孔道也非常的熟悉,太陽神上打孔也是他判斷這件東西的依據(jù)。還有
觀察歲月在玉器上打下的老化、熟舊的印記,以及當時的制作工藝留下的表面痕跡和時代特征,這些都應(yīng)該是他鑒定這件紅山太陽神的依據(jù)。
我們也要注意,很多時候,掌握某方法的人很容易不清楚該方法的適用范圍,或者簡單認為該方法沒有邊界,適用一切,那就很容易犯錯誤。
看熟舊的方法,當然適用于熟舊感很好的古玉,但是有些古玉就沒有玉質(zhì)熟這個現(xiàn)象,那么在這個古玉上,這個方法就不適用;看紋飾神韻的,在素器上就不適用;看皮殼的人,皮殼又千姿百態(tài),也不好一言統(tǒng)之。所以,看到了玉器有很好的光氣,你可以判斷他是真的古玉。但是千萬要注意,當你看一件玉器沒有符合你的光氣標準的時候,它未必是假的,可能僅僅是它不在你的光氣方法適用范圍之內(nèi)而已。
加工特點的判斷。幾千年來的玉器制造,基本上是用鉈具進行的,變化不是很大。但加工方式上,每一時期都有自己的特點,鑒定家稱為“刀工”,據(jù)刀工判斷玉器造年代,鑒別真?zhèn)?,是鑒定過程中進行的。
依據(jù)玉色判斷新舊。玉器制成后,玉表面因暴露于空氣中,或埋于地下,或經(jīng)人體接觸,或其他原因,會產(chǎn)生顏色變化。
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存有一部分明代玉帶,為典型的明宮遺存,未曾入土,其中一些帶板,表面已成舊色,同新玉作品有明顯的區(qū)別。其原因在于長時間的空氣氧化。這表明玉材表面是可以出現(xiàn)新舊變化的。但這種變化非常緩慢,且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果把玉器置于較為封閉的狀態(tài)下,它顏色變化就會更加緩慢。
要注意玉器的體積。一些時代的玉器在體積上大致有一個體積的變化范圍,特殊的小或大的作品為假古玉的可能性就很大。
應(yīng)該注意的是,目前古玉做舊的方法非常多,而且效果同真古玉的舊色又非常接近,這就給鑒定帶來了困難,需要認真研究和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