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fā)展繁榮的時期。景德鎮(zhèn)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制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zhì)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清朝光緒的御用香爐是由玉來做,非常薄,用手電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香爐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其實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于廳堂或擺于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靈性的香爐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并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與本土文化發(fā)生關系,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后佛學又與玄學趨于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并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后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只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這些香爐,把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fā)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guī)模香火旺盛的廟宇。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jīng)過數(shù)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于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zhì)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jīng)四煉,而宣德爐要經(jīng)十二煉,因此爐質(zhì)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爐金光閃閃,能夠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
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nèi)蘊,長時間不變。偽品包漿枯藁,有的像油漆,越放久越耐看。舊說有五色,分別為佛經(jīng)紙,栗殼,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經(jīng)紙色為。上海朵云軒95年拍品中有一銅爐(高19.2厘米),其色澤就能達到佛經(jīng)紙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種工藝制造的灑金、錯金銅爐,其價值要比一般的銅爐高數(shù)倍。
真品鑄工質(zhì)量平均,鑄工相當精。偽品鑄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鑄工粗糙。造型以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鑄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徑8-12厘米的爐常見,屬于小號;徑15厘米左右的爐是中號,數(shù)量比小號少,但價值比小號高;而徑大于20厘米的爐是大號,工藝精者稀見,價值也很高。在同樣尺寸的情況下,爐越重價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爐,徑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達7斤,是該尺寸銅爐中的超重量級選手,價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數(shù)倍。
真品有自然均勻的磨損,特別是在足底。偽品無磨損或人為打磨??铊T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幫助斷代,而銅爐的價值也越高。宣德爐在明、清以及民國均有鑄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從整體造型上來說,明代銅爐的整體風格是雅致、渾厚。
仿品鑒別
1、當代仿。宣德三年宮廷封爐不鑄之后,當時的監(jiān)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由于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jīng)用完而不復出,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雖做工與以般極盡。形態(tài)更為多變,但銅質(zhì)終于不及。同時底款有了變化。字數(shù)增多,為“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工部官吳邦佐造”和“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jiān)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2、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間,朝野亦需用銅香爐,因宣德爐已經(jīng)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爐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變化。此時爐的特色是銅色泛黃,器身鑄有伊斯蘭文。明代中期伊斯蘭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蘭教,所以當時制作的工藝品如銅器、瓷器、景泰藍及許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蘭文(回文)的出現(xiàn),至明末鑄造的宣德爐上亦沿此風,并且楷書、篆書并用。
3、明末和清初仿造。該時的工藝美術器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所以宣德爐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蠟鑄造法,但在造型上與明代相比,惟顯靈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紅、橙黃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還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
4、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zhì)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