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臺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于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巖變質的細泥板頁巖石,礦帶運動復雜,很難形成巖石層,儲量極少。礦藏量經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采集難度,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端硯其材料取于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fā)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長盛不衰。
在我國眾多名硯當中,有一種千年前譽滿中華,宋亡后銷聲匿跡數(shù)的名硯。它就是曾贏得了北宋書畫四大家中米芾和黃庭堅高度評價的黃石硯。黃石硯因產于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樹鎮(zhèn)硯山鋪村的黃石山而得名。而黃石山因漢代張良拜師及祭奉其師黃石公的遺址,而始稱黃石山。1990年,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名譽啟功先生對黃石硯以高度的評價,并親筆題寫“中國黃石硯”。
黃石又名“葛仙公巖石”、“方城石”、“唐石”。方城石作為一種的硯石資源,其色彩亮麗,石質細膩溫潤。黃石硯石材可分為六大類:青石、紫石、青紫石、墨子石、玉黃石、鳳眼石等。其中以青石、紫石為常見,以石品純凈,無雜者為佳;青紫石融合了青石、紫石兩者特色為一身,其色澤和細膩;而呈墨色的墨子石下墨如油如漆,因其蘊藏較深極為難得;玉黃石則表面多呈金黃色,少量表皮黃中帶黑,多有黃龍紋石品和黃玉般光暈,給人以美妙奇幻的感覺。如紫檀木般的鳳眼石,上面長著很多類似鳳眼的石品。石中有狀呈圓點者,大小不等,很象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中間還有瞳孔,外層有暈,多到八九層的“雙眼皮”。正圓形的明媚如畫,有的翠綠相間,美觀異常。這都叫“活眼”,有的不太清晰鮮明,或只是一個白點,或有眼而無珠。
黃石硯的石品有:金線、銀錢、玉帶、冰紋、水藻、玫瑰紅、凍青、黃龍紋、翡翠紋、火捺、石眼等。方城黃石以其品質優(yōu)良、特色,在北宋末年著稱于世。北宋詩人、書畫家黃庭堅偶得方城石硯愛不釋手,視為至寶,親登黃石山,并用“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當窮搜”這樣的詩句贊譽;明代馬愈著《方城石》稱其為“石中上品”;愛石成癖的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硯史》一書中,羅列全國26種硯臺,將黃石硯列為石硯,并和當時久負的石硯相比較,其顯著之處均在名硯之上或左右,在談及端硯時,他在《硯史》中這樣描述: “然方城溫巖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和澄泥硯相比,“著墨如澄泥,不滑……墨發(fā)生光,如漆如油。”米芾把其它硯以黃石硯為標準作鑒別比較,足見黃石硯在當時書家心目中地位之重。宋高似孫撰《硯箋》,稱黃石硯“墨光可鑒”;明代張應文在《論硯》中提及黃石硯,稱其為“硯石上品”;清人朱棟在《硯小史》卷中稱黃石硯“方城奇質,發(fā)墨如漆”。
高古玉谷紋璧交易戰(zhàn)國特色
面議
產品名:高古玉
宣德爐古玩私下現(xiàn)金快收
面議
產品名:宣德爐
個人收購玻璃隕石價格公道誠信交易
面議
產品名:玻璃隕石
明代泰昌通寶私下洽談古錢幣高價收
面議
產品名:古錢幣
黃花梨木如何出手,正規(guī)黃花梨木私人收購
面議
產品名:黃花梨木
雞血石私人交易,靠譜雞血石上門回收
面議
產品名:雞血石
金絲楠木私人收購,專業(yè)金絲楠木直接買
面議
產品名:金絲楠木
哥窯合理價位,專業(yè)哥窯合理價位
面議
產品名:哥窯